在法治建设的征程中,有这样一位人民调解员:他用脚步丈量民情,以智慧化解纷争,将矛盾消弭于萌芽,让和谐扎根于基层。他就是唐山市丰南区司法局胥各庄司法所所长李小先。自1995年投身人民调解事业以来,他始终以“热心、耐心、细心、诚心、爱心”为准则,奔走于田间地头、拆迁现场与企业车间,先后荣获“河北省金牌人民调解员”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等荣誉称号。三十载调解路上,他躬身实践“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 ,矛盾不上交”的基层治理理念,成为群众心中“最可信赖的人”。
情系民生
化解急难愁盼的“暖心人”
“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”是李小先的工作信条。辖区某村村民高某在为村委会修机井时胳膊严重烧伤,被鉴定为九级伤残,村委会仅支付前期医药费后便推诿赔偿。高某拿着触目惊心的伤情照片找到李小先时,情绪几近崩溃。他深知此案若不及时解决,极可能引发恶性事件。
一方面,他像亲人般安抚高某情绪,用“先暖心再办事”的策略稳定其心态;另一方面,他连夜核算赔偿清单,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算出9万元赔偿金额。面对部分村民代表“高某讹诈”的误解,他带着伤残鉴定报告和治疗记录逐户走访。在党员代表会、村民代表会上,他展示出高某烧伤的照片,动情地说:“大家看看这伤口,若换作是我们的家人,谁能承受这种痛苦?”真诚的话语与扎实的法律依据打动了众人,最终村委会全额支付赔偿款。
这场持续两年多的纠纷,终以温情调解画上句号,高某握着他的手泣不成声:“是您让我找回了生活的希望。”
服务大局
破解拆迁困局的“攻坚者”
在城市化进程中,拆迁纠纷因牵扯多方利益,往往成为基层治理的“硬骨头”。辖区某村91岁的陆老爷子家因拆迁补偿分配问题引发家族混战,涉及代位继承、财产分割等复杂法律关系,子孙们争吵不休,老人整日以泪洗面。
李小先主动介入时,面对的是“今天谈妥明天反悔”的胶着局面。兄弟间刚达成共识,妯娌们又因份额问题激烈争执;儿子儿媳勉强同意,代位继承的孙女又提出新诉求。他创新采用“分合调解法”:先逐个突破关键人物,再组织家庭会议集中协商。考虑到老人身体状况,每次调解后他都会单独陪老人聊天,用“拉家常”的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。
在他多方沟通协调下,该家庭成员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。为防止当事人反悔,他顶着风雨挨家挨户签订调解协议。当最后一份协议落笔时,陆老爷子颤抖着递上热毛巾:“孩子,你比我亲儿子还上心!”这场持续多天的家族纠纷,最终以 “按法律定分、以亲情止争”的方案得到圆满解决。
优化营商环境
助力企业前行的“护航者”
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,李小先将调解触角延伸至企业领域,以“专业 +高效”的调解模式为企业排忧解难。某钢铁公司与外地企业发生合同纠纷,对方索赔1.61亿元,巨额赔偿如巨石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。
他接案后,连夜研读合同材料,多次向资深法官请教,制定出“法律分析+利益平衡”的调解方案。调解过程中,他既摆事实讲法律,指出对方诉求中的证据瑕疵;又设身处地为双方考量,提出赔偿的折中方案。经过多轮谈判,最终以3698万元达成和解。该企业负责人感慨:“要是走诉讼程序,公司早就垮了,您是我们的‘及时雨’呀。” 近年来,他成功调解标的额超千万元的合同纠纷12件,为当事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
创新机制
开拓调解新局的“探路者”
多年深耕调解一线,李小先总结提炼出“趁热打铁法”“亲身体验法”“换位思考法”等十二种调解技巧。2018年起,他先后创立“李小先调解工作室”“小先有说法调解工作室”,调解室和小先法律服务室构建起“三位一体 ”的调解阵地,累计化解纠纷630起。他还建立“人民调解 + 法庭调解”对接机制,2024年以来,435件重大纠纷通过司法确认,获得强制执行力,实现了“调解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社会效果。
从乡间小路到企业厂房,从家庭琐事到合同纠纷,李小先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着人民调解的价值。他常说:“调解不是和稀泥,而是用法律划清边界,用情理温暖人心。”
当夕阳洒在他走访的路上,那一起起被化解的纠纷、一张张重展的笑颜,正是对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这一称号最生动的注解。在法治建设的沃土上,他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社会和谐之路,也照进了千万群众的心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