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唐山长安网群 >> 丰南区长安网 >> 丰南要闻

《河北法治报》刊发丨娄贺仁:守护英烈四十余载 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

来源: 河北法治报  
2025-08-27 15:58:18
分享:

  在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镇无名泊村,有位名叫娄贺仁的老人。1953年出生的他,自1980年起便成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的“守护者”,四十余载风雨无阻,用佝偻的身躯、坚定的信念,践行着自己的诺言,也让红色记忆在岁月中愈发鲜亮。他先后获评唐山市“最美追梦人”、丰南区“诚实守信道德模范”“最美双拥人物”,每一份荣誉,都是对他“守诺一生”的最好见证。

  无名泊村西南的烈士纪念碑,被几棵高大的桑葚树环绕。每到盛夏,紫黑的桑葚挂满枝头,浓密的树荫恰好为纪念碑撑起一片清凉——这抹绿意,离不开娄贺仁数十年的照料。

  在这里,娄贺仁时常背着沉重的农药机绕着墓地喷洒,不让杂草侵占烈士长眠的土地。纪念碑广场占地800平方米,即便做过心脏搭桥手术,身体大不如前,但娄贺仁依旧坚持每日清扫,地面上从无一片垃圾、一粒杂物。“村里桑葚树不少,就这儿的结得果最密、最甜。”无名泊村党支部书记的一句话,藏着村民对老人付出的认可。

  这段守护故事,要从一段悲壮的历史说起。抗战时期,青英部队二队在日军“治安强化”运动中殊死抵抗,多数战士壮烈牺牲。当地群众不忍烈士遗体曝尸荒野,却因不知姓名,只能就地掩埋42位烈士忠骨。

  娄贺仁自幼没进过学堂,这段历史是跟着家人下地干活时,从长辈口中听来的。“最初没想着能守多久,就觉得有能力就该做。”朴实的想法,成了他坚守的起点。从1980年第一次拿起扫帚清扫墓地,到后来春除杂草、夏铲蒌蒿、秋扫落叶,“守护”渐渐融进了他的生活,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。

  岁月变迁中,部分烈士墓因各种原因湮没,如今仅存7座,零星散落在村外,其中一座就立在娄贺仁家的棉田里。农忙时,他会趁着歇晌绕到墓前看看;农闲时,更是天天都要去转一圈。2007年春节,一场大雪没过膝盖,他推着自行车在雪地里连摔好几跤,最后干脆甩下自行车,手提肩扛着祭扫物品,徒步赶到墓地祭扫。

  “烈士们的家在哪儿?后人在哪儿?都找不到了。”谈及坚守的意义,娄贺仁眼里满是郑重,“我得守好这里,让他们的事迹传下去,也盼着有一天,他们的后人能找来,认回这些没写全名字的英雄。”有人不解地问他图啥,他总说:“现在的好日子是他们拿命换的,我还能要啥?”

  1990年,当地政府为烈士立起纪念碑,娄贺仁的守护故事也渐渐被更多人知晓。自此,他又多了一个身份——义务讲解员。只要有人来祭扫,他就会凑上前,用朴实的语言一遍遍讲述青英部队的战斗往事,让那段尘封的历史“活”起来。

  如今,来纪念碑祭扫的人越来越多。每年清明时节,远至天津宁河,近到四邻八村,有不少青少年在碑前献花、宣誓。娄贺仁格外欣慰,会拉着孩子们的手,讲烈士们战斗的故事,把红色种子悄悄播进下一代心里。

  做一件事不难,难得的是四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守护。四十余载光阴,娄贺仁的脚步愈发蹒跚,可守护的信念从未动摇。他守的不只是一座纪念碑、几座烈士墓,更是一份对英雄的敬畏、对历史的铭记,是一份“不忘来路、感恩先人”的赤诚初心。这份承诺,在平凡的岁月里,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。

关键词:责任编辑:丰南区长安网

推荐阅读